從環保部的督查通報看,問題企業主要有存在“散亂污”、未安裝污染治理設施、治污設施不正常運行以及死灰復燃等問題。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:
一、有些企業長期以來在環保執法寬松的環境中渾水摸魚,甚至有不少企業在地方政府羽翼庇護下生存。
二、一些地方政府多年來片面追求發展速度,忽視發展質量,導致問題企業心存僥幸,積累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,成為明顯的發展短板。
污染問題越是突出,越怕遭遇嚴格執法后的“陣痛”。長此以往,便惡性循環,積重難返。如果說鐵腕治污影響了企業生存和地方經濟發展,那么在環保風暴受到沖擊的也是工藝落后、產能過剩的企業,影響的也只是低質量、低水平的發展。
真正技術工藝先進、環保設施完善的企業不怕督查,更不怕執法,而且還會在環保風暴的優勝劣汰中變得更加強大。退一步講,即使一些企業和地方在督查中被發現問題,只要著眼長遠,及時轉型,時猶未晚。只有那些目光短淺、不思進取的問題企業,才會在環保利劍面前坐立不安。
在“政績溫室”中長大的企業,難免會對環保風暴有微詞。依法依規嚴查此類問題企業,合乎國法,順應民心,同時也讓企業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,讓企業走的更遠更穩。
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“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,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。要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,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”。
以科學的、可持續的發展觀來做判斷,“環保賬”與“發展賬”之間并不沖突,只有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,尊重自然規律,才能有效防止在發展中走“先污染后治理”的彎路。 大氣污染治理不僅不會影響經濟發展,反而還淘汰了落后產能,調整了產業結構,提高了發展質量和效益。